当前位置: 台南 >弟子规第3集
时间:2023/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弟子规》

第3集

开吉法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2/6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十七页,我们从第五行开始看起。

“入则孝”这个“孝”字,在《说文解字》当中说,孝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以我们说,“孝”这个字它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它的含义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中国的文字确实是充满智慧的一种符号,中国汉字之美之善,可以说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无法跟它相比。而这个“孝”字,我们前面跟大家分享过,它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造形当中我们就看到,它的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这个“老”是代表的上一代,而“子”则是代表着下一代。所以这是两代人,上一代跟下一代他们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既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彼此之间必然是没有隔阂、没有代沟的。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它是紧密相连,而上面还有上面,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它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在佛家当中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就是代表这个“孝”字。

而孔老夫子也说:“夫孝,德之本也”,这个孝字是德行的大根大本,在这个字当中,就蕴含着我们本具的自性当中的万德万能。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你要开启他的性德、要启发他的德行,究竟要从什么地方下手?最根本的下手之处就是从这个孝字。尽孝这是我们自性的德行的圆满流露。从这个孝字推而广之,包括五伦、十义,包括八德,也统统都包括在这个孝字当中,从这个孝字可以衍发出无量无边的德能。因此,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这个孝字确实是我们自性当中第一个德能。

孝字是天之经、地之义,我们行孝,我们力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至于地,万物为之生”,这是宇宙当中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一个根源,与日月同其明;“至于民,王道为之成”,我们看古时候的帝王,都是用这个孝来治理天下,这是真正找到了根本,也找到了原点。孝是万德万福的根源,也是我们立足于天地之间,生为人所要去做的第一桩事情。把孝做圆满了,则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都是可以做到的。

而“君子之事亲孝”,忠臣一定是出于孝子之门。当一个人他真正落实了孝道,他出外为官,他就能够把这种孝德推而广之,去爱护普天之下的百姓,所以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门。“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我们在家中对我们的兄长能够真正的友爱,这种友爱兄长的德能,再推而广之,凡是和我们的兄长同样年龄的这些长辈还有老师,我们一样也会尊敬他、会孝敬他。“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我们看在中国古时候传统的大家庭,当一个家庭能够把成员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弟都把他教育好,这就如同一个小小的社会一样。推而广之,他再去治理天下、国家,用同样的原理、原则跟方法,就能够把国家也治理得很好。“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而“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万德万福之根源,它是我们自性真爱的一个基础。“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把古圣先贤给我们所从事的这种教化的内容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一个孝、一个敬,不外乎就是由孝推广出来的仁爱之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子所说的这个话确实是点出了这个孝道是万德万福的根本,夫子乃至于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所施行的教化,也是从这个原点生发出来的。所以做为圣贤君子,首先就应当在这个孝道、在孝德当中去下功夫,来培植众德的根本。

我们看到印祖在《德育启蒙》当中也谈到孝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们看孝字,老一辈跟晚一辈,在孝这个字当中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关系。而我爱自身,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我们知道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社会上有一番建树,来做出一番利于国家、利于社会和利于人民的事业。我们能够养亲之心、养亲之志,就能够真正的立身行道、荣宗耀祖。

而我们在华严水结晶实验室当中也曾经看到,有很多实验都是让水看这个孝字,让水来看这些学习《弟子规》、读诵《弟子规》,还有落实《弟子规》这些孩子们跟老人的照片。而我们在水结晶实验当中看到,当水看到中文的孝字的时候,水结晶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老一辈跟子一辈这种一体不二的关系。其中一个水结晶,就好像一个孝子他在背着他的父亲、背着他的母亲这样的一个相状。而在水结晶体当中,更是显现出至孝之德的光辉,也显现出老跟子这一体不二的一种关系。

我们记得创建华严水结晶实验室的刘医师,他会经常来报告他们进行水实验的一些最新的实验成果。曾经有一次,他就把重庆这个地区的一位孝子他孝敬母亲的照片拿给水看,结果在水结晶当中,就呈现出孝子用汤匙喂养母亲的一个画面、一个景象。刘医师他跟我们说,他每次看到这幅照片,每次看到这个水结晶,他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个故事其实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讲述的是一个无臂的孝子,这个孝子他已经失去了双臂,而他为了报答他年老的母亲的恩德,每天喂母亲吃饭是用嘴含着汤匙来喂母亲。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中国的重庆市,有一个孝子叫做陈星银。当然,现在他已经是中年的男子了。虽然他失去了双臂,但是他还能够跟一般人一样去田地里耕种,而且还能够在一日三餐的时候,去喂养生病的母亲,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每天这个孝子就给母亲喂饭、喂药。可是我们会想,一个中年的男子,他两只手都没有了,他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他日常的务农生产跟他日常的生活,基本上他就是靠着他的嘴巴、下颚,还有身体以及他的脚趾头来完成这些动作的。

其实陈星银他在小时候,原本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不幸的是,在一九七四年的时候,当时陈星银只有七岁,在一次意外的事件当中,因为他被高压电给打中了,所以他两只手就被迫截肢。可是虽然遭遇这种生活的变故跟意外的灾难,但是陈星银他却立志要奋发图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因为当时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要很辛苦的去从事于农业的生产,而且又要花很多的精神跟时间来照顾自己。当时他已经很懂事了,他就暗暗发誓,决定要自己自立自强,来学习做这些家事,来学习从事于农业的生产。他希望他能够自立自强,给年老的父母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正是这个孝子他的这种孝心跟孝行,他强化了自己的能力。虽然是双手残疾,但是他却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劳动、去做家事,去帮助家里来减轻父母亲的种种负担。

等到他的父亲还有兄长都过世的时候,他就和他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而这个时候家庭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陈星银的肩膀上。因为他有这片孝心,他的能力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当中就强化了,他可以用脚来烧火煮饭。因为多年劳动的关系,他所要用到的这些部位,譬如说颈部、脚趾头都磨起了很厚的茧。

而更为感人的是,因为妈妈年纪大了,到后来都没有办法自己去吃这三顿饭,所以他就亲自侍奉母亲汤药,这种孝行也感动了邻里乡党。就在二0一五年的冬天,因为妈妈年纪太大,九十多岁,突然没有办法下床,而且她的手也没有力气。从那个时候开始,陈星银他就一日三餐的给妈妈喂饭、喂药,这成了他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他是怎么做到的?每天陈星银他就用嘴把汤匙含在自己的嘴里,从电饭锅当中一勺一勺的“舀”出半碗的米饭,然后再蹲下身子,把他的下巴歪着,把饭碗挪到肩膀上,就“端”着这碗饭走到母亲的房间里。走到母亲这里,他把身子就弯下来,就把这碗饭从他的肩膀上放到母亲的床边。因为母亲已经卧病在床,躺在床上,让他的老母亲抓着他的肩膀慢慢的坐起来。于是他用嘴含着汤匙一勺一勺的把饭就喂给自己的老母亲,一勺、二勺、三勺这样慢慢的喂。就好像是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母亲在一点一点的给我们喂奶,这种场面几乎是相同的。一直到母亲吃饱了,就摇摇头跟他说“我已经不吃了”。接着陈星银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一碗汤端到母亲的面前,给母亲喂上几口汤。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个过程,一天三顿饭这么辛苦的来端给母亲吃,等母亲吃完的时候,其实儿子就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陈星银非常了解母亲喜欢吃什么,母亲她的生活习惯是什么,他都是了若指掌的。九十多岁的老人家非常爱吃葡萄、香蕉,还有蛋糕。所以陈星银每到赶集的时候,他都会先到市场上,把妈妈喜欢吃的这些小点心都买好。所以妈妈虽然九十多岁,卧病在床,可是她身边的这些小零食,这些葡萄、香蕉、蛋糕从来都没有缺过。而这个孝子隔三差五的还要请来乡里的医生给母亲检查身体。

陈星银这种孝顺母亲的孝行感动了他的邻里乡党,后来也确实通过媒体把他这个孝心孝行的故事广为传播,也是感动了天下的人。刘医师说,他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会忍不住流眼泪。

记得我的奶奶在过世之前,九十多岁的时候,也都是我的父亲、母亲亲自照顾的。母亲曾经跟我说,父亲照顾奶奶非常的细心,有时候因为父亲的厨艺非常好,所以他经常就自己做饭,做给奶奶吃。但我们知道一般老人家口味都比较重,一个是她年纪大了,有的时候胃口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就喜欢吃重口味的东西。在照顾老人的时候,有时候吃一顿饭,我父亲就要跑上跑下的,奶奶一会想要再加一点胡椒,一会想要再加一点香油,吃一顿饭我爸爸就要不停的跑,跟母亲一起忙活,让老人家能吃得开心。

我们看像这种孝顺母亲的人伦的亲情,确实给我们很深的感动。一直到奶奶临终的那天上午,奶奶还跟我的父亲说,她说:“我这一生非常幸福快乐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跟你一起吃饭”。当时我父亲觉得奶奶讲这个话很奇怪,这不是每天这样都很正常嘛,为什么那天奶奶突然说这个话,说我这一生跟你一起吃饭,这是我人生很幸福、很快乐的一桩事,想不到那天奶奶就走了。所以我们说行孝要及时,无论自己的父母现在是多大的年龄,我们都要抓住机会、抓紧时间,能够点点滴滴的尽到我们为人子女应该有的孝心跟孝行,这样我们人生就不会留下遗憾。

同样在中国古时候,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陈星银他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家庭,而且生活也是比较穷困、比较艰难的。而在唐朝的时候,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宰相的家里。宰相的家里,我们想一个家庭这么富贵亨通,这家里一定有很多的佣人、很多的仆人可以使用。但是即使是这样高官厚禄的家庭,也是以孝悌的家风来传家的,也是非常重视对于父母亲的孝养。

在唐朝的时候,崔山南,也就是崔管,他的曾祖母是长孙夫人。长孙夫人因为她年纪已经大了,牙齿都脱落了。我们知道牙齿脱落,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咀嚼,只能喝一些流食,没有办法像正常年轻人这样去进食、去吃东西。而崔管的祖母,就是崔山南的祖母是唐夫人,唐夫人就是长孙夫人的儿媳妇。唐夫人她非常的孝顺自己的婆婆,每天她盥洗之后,就到堂上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婆婆。她每天都非常恭敬的,就是把整个身体梳洗得干干净净的,穿得整整齐齐的,然后在她的婆婆的阶下,恭敬的给婆婆行礼、跪拜,然后来到婆婆的面前,就用自己的乳汁来奉养婆婆。因为这个媳妇非常的孝顺,所以她的婆婆虽然很多年都没有吃正常的这些米饭、面食,因为她牙齿咬不动,但她就每天喝她媳妇的奶水,身体都一直非常的健康。

有一天,她身体突然有了一点病,家里大大小小的这些儿孙们都聚集在她的身边。长孙夫人她要临终的时候,她就跟家里的儿孙说,她说:“我没有办法来报答我的媳妇对我的照顾跟养育的这种恩德,我只希望说,家里的子子孙孙,像新娶来的这些媳妇,也能够像她孝敬我一样来孝敬她”,她说:“这样我的心里就了无遗憾了、就非常的满足了”。

我们看到一个家庭,它能够用孝悌的家风来传世,这个家庭一定会发达的。果然博陵的崔氏,我们知道博陵是在河北定县,这个崔氏家族它是“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也就是说,后世这些子孙当到尚书以及藩镇这样的地位的有几十个人。所以天下人都说这个崔氏家族是“士族之冠”,读书做官,这个家庭可以说代代都出高官,代代都出贤孝的子孙。我们看它的根源就是源于他的祖先用孝敬来传家,以这个家风代代相传,子孙都是看到长辈的身教,自然也都能够成为孝子,在家成为孝子,到了国家就可以成为忠于天下、忠于国家的一个好官员。

说到这个故事,我就想起有一个长辈也跟我们讲,她说当时她的公公九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老人家年纪大了,这个牙齿都不是特别的好,她身为媳妇就经常在照顾自己的公公。但是公公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喝水、吃东西也都不方便,她每天在家里就准备一个小奶瓶,就放在公公的身边,公公有时候晚上想要喝水,就拿着这个小奶瓶喝几口。平常她会在公公的身边就安一个电铃,有时候她下去煮饭的时候,公公如果有什么事情,一按电铃,家里的媳妇、家里的儿孙马上就能够听到,就能够马上赶到父亲的面前。这个媳妇因为她非常孝敬公婆,所以她的儿子也看在眼里。儿子对于奶奶也是非常的孝顺,有时候他买到一点好吃的、好喝的这些小点心,一定就想到自己的奶奶,会端到奶奶的面前。奶奶就跟他说,“你拿的这个饮料太冰了,我喝不了。”结果她这个小孙子就把这个饮料放在太阳底下,他说:“奶奶,我用太阳把它晒一晒,晒得不太冰了,我再拿来给你喝。”奶奶看到孙子这么孝顺,心里就非常的高兴,这晚年就过得非常幸福、非常快乐。所以这个孝,确确实实它是我们人伦的根本、我们德行的基础。

而由这个孝延伸出来孝亲尊师,我们在佛经的《观无量寿佛经》的净业三福当中,看到它的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佛门来讲,这是人天的福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来世继续为人,或者生到天,至少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而这其中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以儒家的根《弟子规》来落实的,这个就是属于伦理道德的教育。孝是根、敬是本,而这其中孝就是指的孝养父母,而这个敬就是指的奉事师长。孝亲尊师这是我们人伦的根本,也就是所谓的孝敬之道,就体现在我们对于父母的孝养,我们对于老师的这种奉事、恭敬当中。所以孝道跟师道可以说这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确确实实对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生命历程当中,孝跟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以孝跟敬来做为基础。但是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确实因为受到了许多新的思想的冲击跟影响,所以现代的社会当中,人们对于孝跟敬往往都疏忽了。这种现象就造成我们现在社会上一些严重的问题,我们看到甚至于说在这个时代发生儿女杀害父母、杀害兄弟姐妹,或者是说跟老师严重的对立等等的问题。这个是使社会愈来愈动荡的一个根源,为什么?因为这是把整个文化的根全都斩断了。我们想想看,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的文化的根被彻底摧毁的时候,必然它的灾难、它的动荡也会随之而来。这就如同是一个花瓶里面的花,你看这个花,如果它没有根,虽然说它是插在花瓶里面,好像开得非常的漂亮,但是没有几天会枯萎了。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这个社会会这么动荡不安?其实也是跟我们社会教育当中,把人伦道德的这种教育给抛弃了,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从根救起?这个是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化导人心向善的一个根本,就是要从孝亲尊师这个根本开始做起。

我们上节课也有跟大家报告过,在二0一八年的时候,我们在法国巴黎也遇见了一位法国汉学界的泰斗汪老教授。当时他和师父上人见面这个场面,可以说是两位泰斗级的老人的一个世纪之交、世纪之谈。因为师父上人去年是讲经弘法六十周年,影响所及是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文化,影响非常深远,而汪老教授在汉学界他也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老人。在二0一八年的时候,这两位老人见了面。而刚好两位老人家的年龄也是相同的,是同一年出生。初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就从汪老教授的身上,学到了他尊师重道的这种风范,给我们印象非常的深刻。

而因为两位老人家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汉学是非常非常的重视,当时一见面的时候,就特别的欢喜。师父上人就谈到说,说他从中年之后就非常的担心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传人,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断灭的话,这个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的危机,因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大行于世的时候,才能够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安定跟和平。

当时汪老教授听到师父这样的一段话,他表示非常的同意。并且他也谈到,因为他的老师是饶宗颐先生,前两年刚刚走,饶宗颐先生也是一生都是致力于保护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汪老在言谈举止当中,他都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我们看这样一个老人家,他那种尊师重道的心,在他的字里行间、在他言谈举止当中就表现出来。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有饶宗颐先生这样的好老师。师父上人也说,之前他在香港的时候,也曾经跟饶老见过几次面。

师父其实在一生当中也是对于自己的老师总是念念不忘。最初教导师父哲学的是当代的大哲学家方东美教授,之后是跟着章嘉大师学习佛法,后来用十年的时间亲近李炳南老教授,最终奠定了一生当中讲经弘法的基础。师父上人也是一生对老师都是念念不忘的。

而汪老教授他特别强调,我们知道汪老教授他是一生研究甲骨文、研究汉字,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法国人对于中国文化这么精熟,他能用非常流利的中文给我们讲解《庄子》、讲解他所研究的汉字。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化是我们人类最为宝贵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汉字。

我们知道,中国汉字这是一种表意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载体。这不同于西方的这种表音文字,因为这个载体它是可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就是我们几千年后的人们还可以通过汉字这个载体,跟几千年前的祖先进行思想的交流,去传承他们的智慧跟文化。所以西方的文字,它的表音文字就没有这么好的优势了。

汪老教授说,他觉得文言文是非常有意思的,他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我们中国的汉字跟文言文。当时师父上人就谈到说,包括在台湾等地区,专门研究文字的这些老师愈来愈少了,而且年纪都愈来愈大,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随着时光渐渐在凋零了。可是汉字文言文,是我们真正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师父就谈到,一个时代如果能够多几个大文字学家出现,这个社会就能安定。

可是这门学问,我们说文字、声韵、训诂学,像这些汉字、文言文,这些传统的文化,现代年轻人都不喜欢学,现在其实我们是面临着一种危机。特别是在这五年、十年当中,如果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把这些老人家他一生的智慧经验继承下来,不能够传下去的话,五年、十年之后,即使我们想要再恢复,几乎也都不可能了,难度就太大了。这是两位老人家都非常担忧的,偏偏许多年轻人满脑子都是西方的文化,而现在西方人却反而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这几年在英国、在法国、在德国,都感受到文化的危机,而且也感受到外国人在非常认真的要学习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趋势。譬如说在英国这些学校里面,往往是在一些贵族学校、比较好的名校,能够找到教中文的老师,而有的学校即使想要教中文,都找不到师资。我们接触很多的大使跟嘉宾,他们也非常热衷把自己的儿女送去学中文,都觉得能够学中文,对于他们西方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确实西方人已经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汉学家也是对于这一点都是非常热衷于推广的。

汪老教授他给我们讲述他跟老师的小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大的。过去汪老教授他曾经跟着饶宗颐先生许多年的时间,在印度、斯里兰卡、柬埔寨这些地方,曾经跟着老师去旅行过。而有一次在印度的时候,他跟老师去考察一座古代的寺院。可是当时这个天气,因为是比较湿热的地区,就是常常会下雨,他们要去考察这个寺院的时候,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一下车都没有办法落脚。于是这个时候,年轻的汪教授就背着自己的老师,把老师背在身上,就蹚着水走了一二百米的路。在这种情况下,顶着风冒着雨,背着老师走了两百米,才把老师背到了他们要考察的这座寺庙里去。老师有这么孝顺的学生,当然是心里很欢喜了。后来饶老凡是到法国,他一定都是住在汪老教授的家里。

饶宗颐先生他就回来之后,就想起这个场面,就作了一幅画,就把当时的情形画了下来,并且在画的上面还题了一些字,讲述当时的这个经过,他说是“冒雨游伽利洞”,去游这个古代的寺庙,“汪德迈背余涉水数重”,就是说汪德迈背着我顶着风冒着雨,还蹚着水,走了好长的路,等到把老师背到了这个寺庙的时候,“笑谓同登彼岸”,老师也很幽默,就是说师徒两个人是同登彼岸,全都到了目的地了。

我们从这些小故事里面看到,为什么这一生他能够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汉学的学习、研究当中那么引人注目?我觉得这是跟他的尊师重道的心态息息相关的,这是在许多老教授的身上都能够体现出来。

而汪老教授他认为说,他觉得李约瑟是二十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汉学家,他是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跟医学都是有研究的。

师父上人说,中国人确实是从古时候,科学就非常的发达,但是中国人并不发展科学,而是重视伦理、道理、因果、圣贤的教育。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确实是从小学做人,到中学学做事,到了大学是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跟经验,是为社会、国家、全天下服务。

这段回忆是在二0一八年的时候两位老人家见面,我们所见所闻的真实回忆。我们今天学到《弟子规》“入则孝”这个专题,特别很有感慨、很有感触。也深深的感恩,在这个时代,还有像师父上人、汪老教授这样的老人家,包括我们之前跟大家介绍过的周虎林教授、王伟勇教授,有这样的老人家把孝亲尊师的一种榜样做出来给我们看。因为我们觉得跟着老师学习,其实我们真正要学的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书本上的学问这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可是中国人古古相传的这种人文精神、这种风范跟道德,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的遗产。这些老人家在在处处都给我们表演出知恩报恩、孝亲尊师的一个德范、一个榜样,做为学生来讲,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步。这是《弟子规》的“入则孝”。

下面我们也来看一下在《论语》当中,孔老夫子特别谈到了孝悌的重要性。这个是有子所说的,是记载在《论语》当中,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这段经文,其实我们能体会到,忠臣必定是出自孝子之门。当一个人他有孝悌忠信的这些德行的时候,他到社会上他绝对不会做一个犯上作乱的人,整个社会的安定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着眼的。雪公老人在讲解这段经文的时候特别谈到,在这一章就主要是教人孝悌修身。人就是身,孝悌这是修身。这个和我们现在的媒体舆论所宣扬的完全不同。现在因为注重知识技能、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对于伦理道理这个部分确实是非常的缺失,甚至于有许多的节目都不是让人可以行孝悌忠信之道,而是教人怎么犯上作乱。

能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他能够恭敬的顺承自己的父母,我们可以想像,他是绝对不会去犯上作乱的。不会犯上作乱这是齐家,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职责当中,履行好他应该要尽的义务,他绝对不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只会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

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不好作乱则国治。我们看在全世界的范围当中,为什么许多国家会这么的动荡不安,有许多游行示威,有许多造成社会一些动荡的这些事情发生?其实说到根本上,确确实实是教育出了问题。如果一个人他从小就能够受到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了解自己的本分,也知道自己的义务,从小他就能够顺承父母,能恭敬师长,到了社会当中,他怎么可能去做一些犯上作乱的事情?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一定会经营自己幸福美满的人生,而且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所作所为一定是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的。所以社会的动荡,其实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问题。

而孔子这一生当中所教导我们的这些学问,无非就是《大学》当中所说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地方,有子所说的这段话,这是强调一个人他能够具足孝悌的德行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去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的。

而《中庸》当中说“修身以道”,怎么修身?这要学大道之道。而这个道要怎么修?《中庸》说“修道以仁”,要从仁当中去下手。可是这个仁,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这个仁慈博爱它的根本又是在哪里?如何才能够让人们能够开启他性德当中本有的这些仁爱的德能?答案在这里,有子的这段话也给我们很深的启发。我们要学仁,是要以孝悌来做为根本的。有了孝悌的根本,我们对于父母、老师能够真正的亲爱精诚,真正的去行孝、行敬,推而广之,到社会上,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然就会生发起一种真诚的仁爱之心。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我们看有子这段话,从修身、齐家、治国,修齐治平的学问都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大学》当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都是从这个仁字而兴起的。

孔老夫子所说的话,孔老夫子一生,他老人家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并没有自己的发明创作。虽然他是天纵之圣,如果孔老夫子没有出现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形容这是万古如长夜,就没有一盏智慧的明灯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孔老夫子确实是大圣大贤之人,但是夫子他一生都很谦虚,他说他没有自己的发明创作,他只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古圣先王所传所学的,把它继承下来而已。所以夫子他确实是非常谦虚的,他总是引用古人讲的话,诗云、于传有云等等,从来没有说我怎么怎么样,值得怎么怎么骄傲,没有这种态度。夫子之德是温良恭俭让。

我们中国人非常讲求伦理道德的根本,经文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引孔子的话来证明。君子务本,这个本是什么?这个本就是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本立而道生”,我们把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生发出来。而“修身则道立”,只要修身,道它就暗暗的立住了。这个道生是《大学》的道生,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都能够办到。而“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这个地方,雪公老人再次强调,我们要从什么地方来学仁?因为我们知道,孔夫子其实他一生教学,有人说他的核心理念就是“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教学的重点就是一个“义”字,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是夫子,孔孟他们教学的一个核心跟重点。但这个仁字要从什么地方来入手?雪公老人在这里强调,所谓“亲亲为大”,要先从父母的身上来行仁。因为是先有父母,然后有兄弟,中国九族的服制是按照这个来做的。孝悌是仁的根本,这就好像我们在盖房子一样,我们把地基打好了,把根本打好了,再来盖房子,这个房子就会非常的稳固。

我们学到“入则孝”,深深的体会到这个根本的重要性。所谓“孝是中华文化根”,中华五千年泱泱大国的浩瀚的文化,它的根是从哪里起源的?它的根就是这个孝字。而“敬是中华文化本”,这个敬。孝亲尊师,这是大根大本。它的落实之处就是“孝亲尊师”,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可以说用这几个条目,可以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当然,这个也是我们在《弟子规》当中所要学习的重点。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所以安身立命,教学为先。我们为什么要共同来学习《弟子规》、来学习《圣学根之根》?也是这个原因。我们真正要把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灵魂把它找回来,要从这些基础的典籍下手,从这些根本下手,而且要从教育下手。

“入则孝”先学习到这里,下面就开始进入“入则孝”的经文。我们先来学习这第一句:

这句课文,这是谈到,当父母在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来回答,不能够慢慢吞吞的去回应,这是“父母呼,应勿缓”。

《内则》当中说:“能言,男唯女俞”,“唯”是应之速,就是反应非常快速;“俞”是应之缓。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他开始能说话的时候,男孩应之速,女子则教之以应之缓。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在孩子他能说话,开始懂事的时候,就教他怎么应对进退,对于这个重视的程度是如此。我们读书人也是要真正的去体会到古人在教育方面他的用心的深切,小朋友在孩提的时候,对于他洒扫、应对、进退这个方面,就着力进行教育。

孝子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不待口呼而能应者。上也”。这个“上也”是说,不用父母讲出来,我们马上就能反应到,反应出来,这个是最好的、最佳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对父母的孝敬达到一种心灵感通的程度,有时候父母亲他不用讲,我们做为儿女就能够心领神会,就能够知道父母亲他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他希望我们要怎么做,这种孝敬是非常之高明的。“呼而应之急者。次也。”有的时候,我们做为儿女反应比较慢一点,一定要等到父母开口了我们才去做,这个已经是排在第二位了,不是最上等的孝行了。而“呼而应之缓者。下矣。”如果等父母都已经叫我们去做,而我们又在那里慢慢吞吞、磨磨蹭蹭,一直都不去回应,也不去落实,这个就是孝行的下等。

而君子是“希其上。行其次。弃其下”。做为圣贤君子,在教孝、在行孝的时候,最希望达到的是什么?就是父母亲还没开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父母在想什么、父母希望我们做什么,和父母真的是心心相通,心灵能够有这种感应道交。如果反应没那么快,不得已而求其次,父母已经在呼唤我们、要求我们,或者是在指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马上的去回应、马上的去落实,这个也不错,也算是一个孝子了。最不可取的就是,父母已经有要求了,或者是对我们提出某种希望,我们却一直在懒散拖沓不肯去做,这个是最下的。更不用说那个充耳不闻,懒洋洋而不知道回应的人,像这种是“自弃于孝道,自绝于人伦之外者”。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亲对我们的呼唤,要非常及时的来回应,非常及时的来回答,不要拖沓,不要慢吞吞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跟李越老师学习“七个及时”的时候,老师在这个方面就做了很详尽的解释。之前我们在英国汉学院,要入学之前有一个养正教育扎根实修班,其中这个课程里面,李老师在构建家文化的时候就非常强调“七个及时”。这七个及时不但是“父母呼,应勿缓”,我们把它运用在家庭当中,运用在工作当中,运用在社会当中,我们生活各个方面,其实都可以用这个原理原则来对应。这个是我们在学习家文化的时候,确实体会很深。

自从那次培训之后,也更强化了我们一个观念,就是父母亲对我们提出一个什么要求,或者是我们在公司行号、一些团体当中,我们的领导对我们有一个什么要求,或者传来一个什么讯息,我们都要及时的去回应、及时的去处理,也要及时的去请示、及时的去确认。这样无论是走到哪里,我们的行为都非常的受欢迎,而且我们一举一动也给这个家庭、给这个公司团体、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这“七个及时”,我们有机会确实需要深入的来学习,可以参考李越老师所讲解的课程。

当然,我们今年在马来西亚过年的时候,有一些退休的校长,还有一些在职的校长跟老师,来汇报在马来西亚推广《弟子规》德行教育的情况,让我们非常的感动。他们是从二00七年开始,就有在庐江汤池学习这些“幸福人生—《弟子规》”的课程,一直坚持到现在都没有停止,都一直在推广。他们不但是自己主办一些课程,而且编了一些教材,到马来西亚、印尼,到各个国家,南洋的各个地方去推广。每年也会主办一些学校行政人员的研习营,教师的研习等等。他们有很多的华校,为了把自己的文化能够真正的保存下来,就有许多的长者、许多的校长跟老师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其实我们看到这一段,真的是体会到什么叫“德不孤,必有邻”。我们觉得我们天天在学习《弟子规》、《圣学根之根》,好像回应的人、学习的人、跟我们同行的人很少,可是真正走出去,才发现真的有很多长辈都是长年累月的在落实。

他们甚至到一些华社的民间团体去讲解、学习跟落实《弟子规》。譬如说到中国银行给他们的银行的员工讲解,他们的总裁、副总裁都非常的赞叹。甚至在马来西亚我们了解到,因为华人非常的团结,而且也非常重视他们的根本,重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来源,所以有很多的会馆,譬如说福建会馆、广州会馆,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都非常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到这些地方去讲解《弟子规》。他们还编了很多教材,一些关于《弟子规》和德行方面的辅助教材,送到整个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还成立了德行教育方面的促进会,来推动东南亚的五个国家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等等。

在去年,有许多来自于欧洲还有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跟嘉宾,在师父上人的促成下,他们专程来到弘明实验学校,来考察这一条龙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经验。马来西亚这边的老师、校长们,他们也组成了一个考察团,也特别到弘明学校来参观。包括他们在一些地方举办一些讲座,关于德行教育的讲座,都非常的受欢迎。譬如说在印尼举办《弟子规》的讲座,这听课的人就有上千人。师父上人听到这些马来西亚的校长、老师们他们推广《弟子规》的状况,非常的赞叹,还特别说:“马来西亚救地球”。并且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复兴,就必须让你们团结起来,是佛菩萨在你们的身上。我们看到这些长辈,看到他们,即使是有一些校长已经是退休了,有一些是在职的,他们无论是老人,还是这些年轻的校长、老师们,都那么用心、那么认真的在推广《弟子规》、推广德行教育,我们看了是非常的感动、非常的赞叹。

“父母呼,应勿缓。”《弟子规》的内容是根据《论语》当中孔老夫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根据这些话开展开来的。整个《弟子规》有七个部分,包括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还有学文,每个部分都有具体要怎么去落实的要点。在孝的方面,就是从这句“父母呼,应勿缓”,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也就是说父母在呼唤我们的时候要立刻回应,不能够怠慢。

前几天也跟一位师兄有分享过自己的一点心得,我这几年跟随着师父上人,跟随着老师在学习,其实我觉得自己的资质、自己的聪明才干这方面其实是很薄弱的,并不聪明,也没有什么资质。但是在事奉老师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想法,就是说老师要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够打折扣。因为有时候老师教我们的一些学问,教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或者给我们布置的某种任务,其实如果一个人想起来,分析起来会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我肯定是完不成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父母呼,应勿缓”的态度,往往会因为我们畏难,觉得这个事情我怎么可能能做得出来、怎么可能能完成?就因为这个畏难的情绪,常常会把父母跟老师对于我们所期许的事情,放在一边而不去落实。但我这个人就这点比较傻,有时候不太会去评估说这个事情难度有多大。但是觉得既然是父母、老师对我们做出的要求跟一种期待,而且这个期待跟要求也都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除非你不去做,只要你肯做,你肯去想方法,肯去努力、去用功,就是肯定是能够做成的。

这么多年,我觉得有很多事,想起来应该是不可能去做、去完成的任务,去实行的、落实的事情,但是因为有这个态度,我觉得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要打折扣,就在这些历炼当中,也圆满完成了很多事情。有的时候事情做完之后会想说,自己怎么可能把它做出来?也感觉到很惊讶。我觉得,因为在这个时代,确实是老祖先、古圣先贤看到发心要继承传统文化、继承汉学的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哪怕我们发了一点点心,我们感觉古圣先贤、老祖宗对我们的加持跟保佑的这种力量都特别强。有时候会觉得有一些自己能力似乎不可能做出来的事情,想不到居然也做出来了,这些其实我觉得都是老祖宗跟古圣先贤的加持。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官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也就是当我们遇到这些长辈对我们有期待、有要求、有呼唤、有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应勿缓,认真努力的把它做好。哪怕我能力不及,但是我心已经尽到了,尽心尽力了,只是我能力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么好。我觉得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态度很重要,就是如果我们始终不肯去做,不肯去真正的落实,即使能力再强也没有用。可是如果我们有这个态度,愿意遵从父母老师的教诲去落实、去做,即使我们能力不足,在这个历炼的过程当中也慢慢会强化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智慧跟经验。当然,这是一个经验之谈。

“父母呼,应勿缓”,确确实实,从这个地方,其实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对于父母老师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做为子女、做为学生,如果对于父母、对于老师存有一种恭敬心的话,父母和老师对于我们的呼唤,我们必然是立刻回应、立刻答应的。如果不具足这种恭敬心、孝敬的心,当然很多事情会慢慢吞吞的,也不回应,也不去落实,让父母老师都很着急。这个地方我们归结起来,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你的恭敬心够不够。如果我们恭敬心具足的话,对于父母、对于老师,就能够深入的去、深刻的去体察父母老师的需要,这个孝道我们就能够有所落实。

我记得今年在马来西亚过年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因为我们老师已经九十四岁的高龄,一举一动都非常的慢,吃饭、走路、说话都会比较慢一点。当然因为师父上人其实从年轻的时候,他的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有一种古德君子的谦谦风范,一举一动都非常的稳重,但到年纪大了,有时候动作就会更慢一点。我们年轻人年轻气盛,有时候做事情,说话快、做事快,吃饭也快,可能有些频率就跟老人家不是非常同步,不能够去体察、体会到老人的需要。我今年过年注意到一个细节,我也是看了挺感动的。就是每次在吃饭的时候,因为师父动作慢,有时候他吃饭会很久才开始舀起饭来吃,拖的时间比较长,我们性子急,供养完之后,可能我们就会先吃,先开始吃。过年的时候,刚好跟一个师兄坐在旁边,我就注意到他就非常注意师父的动作,他一定等到老师开始动筷子,开始把饭菜都夹起来,放到嘴里开始吃的时候,他才会开始吃。我注意到这个细节,就会感受到,因为这个师兄他从小吃过苦,他会侍奉父母、会事奉老师,在这些小细节的方面他就会注意到。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一个人他是不是心里有父母、心里有老师,他心里是不是有恭敬心,其实都可以体现出来。

刚刚谈到“父母呼,应勿缓”,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出我们内心的一种诚敬,也就是《礼记·曲礼》当中说的,“《曲礼》曰:毋不敬”。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恭敬心,这是这句课文的一个重点。当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长辈都有恭敬心的时候,对父母交代的事情他会尽心尽力。他对人恭敬,他对事就会恭敬;而当他对人恭敬的时候,对万事万物他自自然然也会以爱敬存心来对待它。“父母呼,应勿缓”,乃至于我们后面学到“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心;“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也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心。这个地方我们说,我们有这个恭敬心,能够推而广之,自然“父母呼,应勿缓”,师长呼、长辈呼、上司呼,我们都能够做到应勿缓。能够这样子去落实,我们无论是在家庭、在公司、在社会上,都能够把这种恭敬之心用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也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样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好,接着往下来学习第二句:

这句课文是谈到父母亲有事情来交代的话,我们要立刻去落实,不能够推脱敷衍,或者说偷懒、推卸责任,这都是不应该有的态度。在《内则》当中说:“子妇孝者敬者”,这是谈到我们做为儿子、媳妇,对父母亲孝顺,对公公婆婆孝顺,“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就是我们父母亲、祖父母还有公公婆婆对于我们,“命”就是交代我们要做的事情,勿逆勿怠,也就是“父母命,行勿懒”,一定要认真的去做。“若饮食之。虽不耆”,这是说日常吃饭、饮食这个方面,即使这是自己并不喜欢吃的东西,“必尝而待”,做为子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尝过,譬如说这个饭菜是冷热,汤药是不是熬得刚刚好的浓度等等,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检查、去了解。“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虽不欲。姑与之。而姑使之。而后复之。”这是讲做为子女在侍奉父母、侍奉公公婆婆的时候,可以说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要非常恭敬,非常谨慎、小心的来侍奉长辈。

“父母之命。重于泰山”,父母老师对于我们所要求要我们做到的,这是重于泰山,绝对不能够违逆。“当珍重而怀之。殷勤而行之”,这是我们做为子女应该有的态度,“父母命,行勿懒”。包括有的时候我们曾经答应父母要做的事情,这也不能够懒惰,要赶快的去落实。其实在我们生命的历程当中,有的时候往往对于我们亲近的人,反而很容易失信。譬如说对于父母、对于家人、先生,都是我们生命当中比较亲近的一些人,可是反而对于这些亲人所做的承诺,我们往往反而容易不守信。蔡老师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谈到说,这个原因出在哪里?因为譬如说我们对客户不守信用的时候就没钱赚了,但对父母如果不守信用,儿女有时候还会耍赖,找找借口。我们其实应该要把这种态度反过来,应该对于父母更守信用,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用,应该对于一切人都要守信用,这样才行。

在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做孟宗。我们知道古时候真正孝敬自己父母的这些孩子,他心心念念都能够体会到父母亲实际的需要,而且他也能够亲自亲力亲为的去满足父母对他的要求。在三国时代就有一个孝子叫做孟宗,他字恭武,是江夏人。因为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年纪又大,身体也不好。我们知道,老人因为他身体,就是年纪大的时候,他的消化系统身体各个脏腑的机能确实就没有那么好,常常会吃不下东西,或者他要吃非常符合他口味的东西,他才愿意吃。

前面讲到当时我父亲在照顾奶奶的时候就是这样子,虽然奶奶一直到九十多岁,她肠胃功能还非常的不错,不仅是传统的稀饭、馒头,就是连披萨、冰淇淋,奶奶都还能够吃得跟年轻人一样。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她口味比较重,喜欢吃合口味的,父亲就经常要煮一些好吃的饭菜来供养母亲,供养我的奶奶。包括爷爷在世的时候,年夜饭也都是父亲亲自来做,所以爷爷奶奶都很爱吃我父亲做的饭,因为他知道老人的需要,能够体会到老人那种比较重口味的心态。

我记得我们去年在巴黎的时候,当时因为天气也比较冷,师父年纪比较大,有一段时间就感觉师父胃口不是特别的好,吃不下东西。有一天,这也是学习《圣学根之根》的一个小插曲,我们正在房间里面准备《圣学根之根.小儿语》跟《续小儿语》的课程,当时我们在查一些资料,正好查到曾国藩先生他是非常注重对于儿女的教育,特别是儿女都要习劳,虽然他当时官位做到那么大,但是家里的儿女这些家事都要自己来做。当时我读到这段资料就非常的感慨,这个时候刚好有人找我去包水饺。因为师父那段时间吃饭都吃得很少,我们大家就合在一起,在巴黎有很多华人的一些长辈也很会做饭,我们就在一起,大家包了一顿水饺。就像过年似的,所有的人都来一起,擀皮、和馅,一起包。其乐融融,那个场面非常的温馨、非常的快乐,就好像小时候在家里过年的那种气氛。结果就是这种欢喜心、这种孝心、这种爱心,包出来的饺子就特别好吃。结果那天师父胃口就比较好,就吃得比较多,大家心里也就比较放心一点了。

老人确实有的时候年纪大了,他肠胃不舒服,往往吃不下很多东西。孟宗当时就是这样,因为他母亲有一段时间吃不下饭,她就非常想要吃竹笋煮的汤。结果他一看,冬天就要到了,笋还没有长出来,孟宗他就没有办法,说妈妈这么想吃又吃不到,她心里一定很难过,他就到竹林中抱着竹子大声的哭泣。这分孝心跟这分真诚心,还有孝子这个眼泪滴下去的时候,想不到就感动了竹子。那个时候是快到冬天的季节,本来笋是长不出来的,可是他这分孝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突然间竹笋就长出来了,从地里长出来了。于是他就把笋赶紧把它带回家去奉养母亲,想不到母亲吃完笋之后病就好了,人们都觉得这是孟宗这个孝子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得的。

我们知道,当一个老人他脾胃衰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偶尔想要吃一个东西,就觉得吃完之后可能心情也好了,随之这个病也好了。当然这是老人跟病人的常情,更何况当时孟宗的母亲她其实是病得比较严重的。我们想想看,在当时快到冬季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不可能长出笋的,之前我们讲过水结晶的实验,人的心念其实是可以感动这天地当中的万事万物,它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然也可以影响竹子。为什么古时候的孝子能够感动竹子、感动凶猛的老虎,他凭的是什么?凭的都是他这种至孝之心,情到至处,孝心孝行到了极处,“不可以恒理测度者每如此”,当然我们知道这就是他至诚感通所感得的。

蔡老师也谈到,像这样的孝子所演出的好戏,我们老祖宗已经上演了好几千年,而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是不是应该要继续把它演下去?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只要能够学得这些孝子的孝心,在我们人生的旅途当中,一定也可以演出一出一出感人热泪的好戏。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当儿女都能够孝敬父母的时候,这天底下的老人都能够过上幸福而快乐的晚年,社会自自然然就会一片祥和。

好,这句课文就学到这里。下面这一句:

这是说父母教导我们有许多为人处世的这些道理,其实这都是念念为我们着想、为我们好,我们应该要恭恭敬敬的去聆听。父母培养一个孩子,从小长大,小时候在母亲的怀抱里,这三年不离怀抱,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有时候超过爱于他自己。譬如说在地震的时候,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就曾经看过一个母亲,她把生命留给了自己的孩子。在灾难面前,对于许多父母来讲,他孩子的生命是胜过于他自己的生命本身。记得母亲也曾经跟我讲过,小时候因为小朋友出生之后在长牙齿的阶段是很容易发烧的,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就一直在发烧,母亲就着急得不得了。有时候到了晚上烧得很厉害,一直哭,妈妈也束手无策,母亲就抱着我,比我哭得更厉害,因为心疼自己的孩子那种心。

母亲也曾经回忆起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外公,因为在母亲小时候生了病,医生都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活不了了,就是很难治得好这个病,外公当时就想尽一切办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可以想到的办法用来治疗母亲的疾病。后来眼看着这孩子就好像病情好不了了,我外公就每天抱着母亲,就把她抱在身上,抱着我的母亲,那种父亲疼爱孩子的真情最后终于战胜了病魔,后来我的母亲的病也就慢慢好起来。她始终记得当年在她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亲是从早到晚都抱着她,都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好起来。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有时候超过他自己的生命本身。我们看到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譬如有人在煮鳝鱼的时候,母亲就特别把它的这个肚子把它挺在外面,就希望她肚子里的宝宝不要受到滚水的伤害。

我们看父母对我们的这种疼爱,他对我们的教导,必定是从他内心而发出来的。我们有没有体会到,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反而对自己并不是看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清楚,包括一些人跟事应该怎么去处理。可能我们身在局中,反而体会不到,但父母亲在局外,他反而比我们看得更清楚。因为父母亲他心心念念都有自己的儿女,他教你做的事情,他对你的期望是从他的真心、从他内心所发出来的,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我们对于老师父母,有时候儿女会觉得妈妈爸爸好像很唠叨,一直讲,讲一些事情我也不爱听。现在年轻人都很心浮气躁的,没有耐心去听老人、去听长辈的教诲。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其实这种父母对儿女的那种心,就是因为他是发自真情、发自真性、发自真诚,往往他所看的、他所讲的、他所期待的,都是给我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我们可以耐下心来,认真的去聆听的话,我们人生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的。千万不要觉得说父母亲好唠叨、爷爷奶奶好唠叨,讲得我一点都耐不下心去听。

最近师父上人在赞叹《老人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面临许多动荡不安的局面,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之前师父上人曾经把许多古圣先贤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智慧经验会集成一本书叫《老人言》。师父特别交代在这上面要加上一行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人子女要谨记这句话。老人所说的话,有时候往往我们是当局者迷,没有办法去判断和领会这个话它到底对我们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但是做为一个子女、做为一个学生,总要秉持着一种谦虚受教的态度。纵使现在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不能够完全理解,就好像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父母老师已经看到很长远,知道几年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我们年轻气盛,身在局中,对这个事情看不清楚,就觉得父母老师这样说是不是有一点不近情理、太过了,常常是不能够理解的。但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种谦虚受教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那种观念摆在前面,能够静下心来虚心的去听从父母老师的教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有的态度。当然,“父母教,须敬听”;而老师教,须敬听;长官教,须敬听。从父母这个角度我们推而广之,无论我们是在学校,还是在我们的工作的岗位上,也能够做到这些原则,我们就是把孝道、把孝亲尊师的这些德行真正的都做到了。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1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