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台湾网

年的元旦,适逢《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回顾年,大陆与台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都呈现对立的情势,包含通商、通航和通邮亦均遭禁止。直至年1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做出两岸和平交流的建议后,两岸才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入重要历史分水岭。《告台湾同胞书》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所发表,那个时期的国情氛围,除了对改革开放的决心,还有正面看待两岸关系未来和平发展的期盼。《告台湾同胞书》过去四十年来在两岸间一直承载着这份期盼,为今日两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人民解放军从当日起停止对台湾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在之后的四十年间,陆续开放大小三通、推动两岸海空运直航、签订两岸经贸协议、开放双方媒体驻点采访、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互相开放观光、两岸投资上限松绑及审查便捷化、落实两岸司法互助协议、两岸互相采认高等教育学历及开放学生赴对岸学校就读等等诸多交流。

笔者是80后出生的台湾青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时我尚未出生,但是这份公告的深刻影响意义却伴随着我从出生、成长、毕业到就业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小时候在台湾台南我们家住在公寓的一楼,左邻右舍住了非常多户的外省老兵,我常常看到那些老兵们拿着毛笔在报纸上写书法,他们也常跟我讲起抗战时期烽火下的险象环生,就像说故事一样,老兵们的脸上没有太多激动的表情,但我从他们讲述的童年战乱生活中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

80年代,在我小学的时候,两岸可以互相通信了,公寓的信箱是一整排设在一楼门口,老兵们陆续收到从大陆寄来的家书。在民间网络不普及、没有智能手机的上世纪80年代,这一封封迟来的信,跨越台湾海峡,邮寄了数不尽的骨肉分离思念和眼泪。当时我的年龄还不足以理解两岸关系,只是有时不太理解,为什么老兵们在报纸上写的书法都是繁体字,但是信箱里收到的来自大陆的信字体不太一样。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简体字,是两岸从年以后开始有的差异。

年后,往返大陆的班机增加许多,在我读大学时,在寒暑假期间,我们学生都有许多机会可以透过各种两岸民间基金会或是学校办的参访团到大陆交流学习。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跟着学生参访团走访了北京、南京、苏州、上海,第一次见到了小时候老兵们形容的故土,第一次参观北大的宿舍跟北大的同学交流、,第一次到复旦大学看到在课本上形容过的这所学校原貌。

年以后,台湾学子能参加的两岸交流形式更多了。读博士班期间,我有非常多的机会到大陆参访,参加研讨会发表论文。这时期的两岸学子互动,与80年代在我家公寓信箱前面等家书的老兵们是迥然不同的情况了。大陆赴台的交换生人数很多,我们在台湾的每堂课都有大陆同学一起上课,台湾同学到大陆出席研讨会,也都建立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43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