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年—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年为曾国藩幕僚,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年任江苏巡抚,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丰顺家中。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 丁日昌任福建巡抚期间,仍实行“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体制,更早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他以中医的道理作比方,“中气充则外感不入”。他将经济和国防联系在一起,认为经济发展了才能捍卫领土主权,极力主张全面开发台湾。他看到台湾自然资源富饶,必须很好开发利用,以利于国计民生。他认为:台湾大宗物产有米、糖、煤、茶,还有硫磺、樟脑,可资军需民用。我们不开发,外国人却在觊觎。何况要巩固台防就必须练兵,练兵需要经费;经费与其靠内地提供,不如在台湾开辟财源。资源开发了,人口自然增多;人口多了,海防自然巩固。他不但议论而已,而且采取实际措施,派人在台经办矿务,筹划开采煤,提炼硫磺、煤油、樟脑。他力主购置铁甲船,提高海上防御的能力。他要求练水雷军、增造新式炮台、练枪炮队。作为开明的洋务派,他对电报、铁路的建设也很热心。他极力推崇各项近代化事业,修筑铁路、架设电线、采购机器、开矿挖山、垦荒拓殖。 年丁日昌决定架设从台南府城到凤山之旗后(今高雄),派军官带领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完成这一计划,这是台湾南部有电报线之始。丁日昌先后在台湾铺设安平至台湾府的电线,设立台南、安平、旗后等三个电报所。还使基隆煤矿真正运作起来,日产原煤30至40吨。治台期间,丁日昌关心人民疾苦,免除苛捐杂税,整顿吏治,减轻了民众的负担,肃清了吏治。 刘铭传刘铭传(年9月7日-年1月12日),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省首任巡抚,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且编练新军,从事建设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年,刘铭传奉命前往台湾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是洋务运动中比较有政治远光,锐意改革,具有实干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变西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年,台湾诏准建省后,他更是以全面推行近代化为中心,以整顿海防和兴筑铁路为具体目标,对台湾的海防、吏治、财政、农业、工业、交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以建成自立之省为目标的自强新政,使台湾面貌焕然一新,其改革内容如下: ⒈海防建设 深知清政府置台湾省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东南防务,防务建设成为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的核心内容。台湾军备废弛已久,刘铭传称台湾军队是“将贪兵猾”,战斗力极差。中法战争暴露了台湾海防的问题也体现出台湾的重要性,联闽防台是刘铭传建设台湾防务的基本战略思想,“全恃闽疆为根本,声气联络,痛痒相关”。“闽台本为一省,今虽分疆划界,仍需唇齿相依,方可以资臂助。应遵旨内外相维,不分畛域,乃能相与有成”。而且福建每年还向台湾提供白银45万两。正是有了福建的支持和帮助,才为刘铭传在台的防务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御外侮”思想的指导下,刘铭传把设防的重点放在澎湖、台北和台南地区。首先是军队的驻防情况:经过裁汰,兵士被编为三十五营。当时刘铭传十分重视澎湖防守,他认为澎湖“不独为全台之门户,亦为南北洋之关键”,“欲守台湾,必先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必先保澎湖”。其次是海口炮台设置情况:澎湖设四座,分别在西屿东西、金龟头、大域北,这样使澎湖防务面貌一新,在基隆、沪尾各设炮台两座,台南地区安平旗后,大坪山各设炮台一座。同时用铁水泥加固炮台,购置火力大的新式钢炮装备炮台,以沉雷、碰雷分布各海口,使炮台防守力量得到加强。第三是海上力量的建设:在全台仅有一艘专用的“海镜”号兵船的情况下,刘铭传四处筹款,花费巨资购买了威利、威定、南通、北达、前美等轮船,分置于澎湖、安平、沪尾等海口,使台湾的海上力量得到加强。经过几年的努力,刘铭传在台基本上建起了陆地、海口、海上相结合的近代化防御体系。 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建设台湾防务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下,刘铭传标本兼治、有的放矢、以人为本,为台湾近代防务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⒉增设府县 沈葆桢治台期间,台湾的建置为2府8县4厅。刘铭传按建省的规制,上任后重新整饬了台湾的行政建制,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中路为台湾府,下设台湾、云林、苗粟、彰化4县及埔里社厅。南路为台南府,下设安平、嘉义、凤山、恒春4县及澎湖厅。北路设台北府,下设淡水、宜兰、新竹3县和基隆厅。后山设台东直隶州,下设卑南、花莲两厅。他以彰化为省会,定为台湾府。原来的台湾府为台南府,旧台湾县改为安平县。另又增设了云林县,苗栗县。升卑南县为台东直隶州。全台共有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五厅,这套行政建制覆盖了整个台湾地区,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 ⒊发展交通 年,刘铭传苦于台湾的通讯落后,与内地的联系困难,上奏朝廷,提出:“台湾一岛,孤悬海外,往来文报,屡阻风涛,每至匝月兼旬,不通音信。水陆电报,实为目前万不可缓之急图。”在此之前,刘铭传已对台湾的电报通讯建设工程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引进外资,由德商泰来洋行承办台北至基隆和台北至台南的电话线路。又铺设两条海下电缆,由上海英商怡和洋行承办,一条自淡水到福州,一条从安平到澎湖,最终架设水陆电缆计有余里,设水线局4所,还在澎湖、台北、彰化、基隆、沪尾等地设电报局。至此,“台湾以濒海要区,(光绪)十四年,亦水陆线并设焉”。刘铭传紧接着又开始筹办新邮政。 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这比中国邮政总局的正式开办还早9年。各地设支局。总局以候补道张维卿任总办,颁立章程,发行邮票,计程收费。原驿站的站丁则录用为邮递人员。又将购置的两艘轮船“南通”和“飞捷”作邮船,往来于上海、福州、厦门、香港等埠,传信递物,平均每月出入的邮件达一万三四千件。电讯、邮政事业的发展,使台湾内部及与大陆各省之间的通讯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密切联系。 刘铭传还于年设招商局于新加坡,先后购置8艘轮船,开通了台湾至上海、香港、吕宋、西贡、新加坡等地。在刘铭传的积极扶植下,台湾海上交通日趋发达。 铁路是近代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富强的象征。早在年,刘铭传便上《筹造铁路以求自强折》奏请修铁路。这是清大臣公开向朝廷建言修铁路的第一个专折,但是在顽固派的坚决反对下,刘铭传修铁路的计划没有实现。刘铭传任台湾巡抚后,年4月13日,他又奏请在台湾修铁路,并明确指出铁路对台湾的重要性,此次上奏在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得到允许。 年,在台湾修筑铁路的计划正式启动。铁路分为南北两路,北路由基隆至台北,年动工;南路由台北至台南,年开始勘测,年当铁路修至新竹时,因资金、技术等原因停工,未能直下台南,全长约99.2公里。尽管如此,台湾铁路成功铺设对台湾近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铁路兴建后,极大地改善了北部地区人民的交通状况,加强了北部地区的防务。台湾对外贸易额由年的万两上升到年的万两,同时与大陆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刘铭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倡兴修铁路的第一人。 ⒋兴办企业 在刘铭传抚台的短短7年中,工矿企业兴办了十几项,其中最重要的是基隆煤矿。基隆煤矿最早由沈葆桢主持创办。中法战争期间,基隆煤矿遭到破坏。年刘铭传仿开平矿务局之例,设立煤务局,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继续开发基隆煤矿,他还购买了新式机器,使煤矿的生产逐渐恢复,每日可出煤百吨。 樟脑和硫磺都是台湾著名的特产,年,在沪尾设立官办的硫磺厂。自年至年4年间共生产硫磺万斤,每年收纯利约两白银。年有商人引进日本脑灶,进行樟脑生产。刘铭传设脑磺总局,用新法熬制,年获利三万余两。刘铭传还鼓励江浙商人投资,设煤油局,引进外国机器制造煤砖,引进外国造糖铁磨,供糖户使用。此外,刘铭传还陆续设立蚕桑局、机器锯木厂等。这一时期兴办的新式工矿企业数量虽然不多,而且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但毕竟给台湾带来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刘铭传还组织商家在台北投资建设商业街,装设电灯,建造公共引水工程,短短几年,把台北建设成近代化城市,俨如一个“小上海”。 ⒌清赋理财 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田赋,而台湾田赋问题重重。问题一:台赋高于内地;问题二:台赋复杂混乱;问题三:台地久未清丈。“若能将各县赋税一律清查,以台湾之入供台湾之需,尚可有盈无绌,惟清赋一事要在”因此刘铭传决定清理田赋。这样,三五年就可解决财政问题,“即当奏请停止协款”为了做到“三五年后以台地自有之财,供台地经费之用,庶可自成一省,永保岩疆”。 刘铭传于年5月奏请实行清赋。清赋的步骤是“先行会查保甲,就户问粮;一俟户亩查明,再行逐田清丈”;“至于赋税重轻,应俟丈后再请饬部核议”。清赋后,整整增加了银两。此外,在税收方面刘铭传也积极整顿,茶税增加了13万两、盐税增加了12万两、樟脑、硫磺增加了30万两、鸦片进口税增加40万两。这一整顿,不但大大增加了台湾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为台湾海防、交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 ⒍重视教育 兼理学政的台湾巡抚刘铭传注重发展台湾教育,尤其发展新式教育,办西学堂、电报学堂等,聘外籍教师任教。虽然他的教育措施没有触及体制上的变革,但仍为台湾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刘铭传提倡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请设局译刻西书,引导后进,以广人才”。随着铁路、电报、煤矿、邮政等各项新事业的实施和推广,刘铭传深感人才之缺乏;“台湾为海疆卫要之区,通商筹防动关交涉”,急需通晓各国语言文字之人,台地缺此人才,而取才内地,“重洋遥隔,要挟多端”,因此刘铭传请求“就地育才”。 光绪十三年(年)三月,设立西学堂,“延订英国人布茂林为教习,生童酌给膏火,厘定课程,并派汉教习二人于西学余间,兼课中国经史文字,既使内外通贯,亦以娴其礼法”。西学主要学习英法文,还有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光绪十二年(年),设电报学堂于大稻埕,招台人子弟入学,聘西洋教习,以习其艺,为电报局培养技术人才。电报学堂的开设,开启了近代台湾培养专业人才之先河。 刘铭传还设立番学,“饬令社长送子入学,与之衣食,教以语言,俾令粗识字义”,最初在大嵙崁抚垦局试办,招收番童二百余人,“乃父若母时来探望,莫不鼓舞欢欣”。为“启番童之颛”,刘铭传饬令其余抚垦十余局一律仿行,“力筹教养”。 刘铭传对传统教育也非常重视。台湾建省分治,增设府县,需要增加文武学额。刘铭传认为“学校鼓励人才,不能不亟为筹议”,多次奏请增加学额。刘铭传的大力倡导下,台湾教育“成效大著”,“为之一新”。教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素质乃至社会的发展,新式学堂的兴办,使西方科技知识部分得到传播,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具有新知新识而又视野开阔的新知识分子,有效地推动了台湾近代产业的开发,为台湾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刘铭传在台湾的改革涉及的面很广,涉及到军事、行政、经济、文化等领域。他所创办的海防设施、交通设施,诸如:铁路、邮政、电讯、航运等企业都是卓有成效的。他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台湾一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希望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然而在腐朽透顶的清朝统治格局下,要想坚持改革谈何容易。在种种压力和重重阻力的干扰下,年刘铭传也只能选择告病辞官,他的继任台湾巡抚邵式濂缺乏远见,思想僵化,一上台就对台湾新政采取全面紧缩政策,台湾近代化只能用缓慢的步伐前进。 为了纪念刘铭传在台湾的建设,以其名命名的机关包括位在台北市的“铭传大学”及铭传国小,基隆市的铭传国中,以及基隆市的“刘铭传路”(在仁爱区爱七路、爱九路间)等。台湾铁路管理局也曾在年代初,将纵贯线北上2次对号特快车命名为“铭传号”。#台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2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