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古时期的台湾与大陆相连 远古时期,台湾陆地属于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从福建沿海到台湾,在史前时期多次成陆地而连为一体。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和冰期影响,早更新世前期和中更新世前期,台湾与大陆相连。此后,地球气候时暖时冷,海面时升时降,台湾与大陆的连接和分开交替出现。最后一次是1.1万年前,海水急剧退却,低于海平面50米以下,使台湾海峡形成广阔的海滨冲积平原。之后受地壳运动、断裂带和地震的综合影响,让台湾与大陆之间产生台湾海峡,并延续至今。 新中国的东南沿海渔民在兄弟屿、南澎列岛、七星礁附近几十公里海域中(水深30~50米),打捞到大量房屋墙体的灰段、地板块、砖块、瓦片及生活用品,还有鹿、熊骨骼。台湾屏东县万山与福建东山县均发现年前制作方法及风格相似的古岩画,证明粤东、闽南沿海人类史上曾是一块沉没的大陆。远古中国大陆人民通过东山陆桥走着去台湾的。 福建及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方向,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作用的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内发育多条东北向断裂带,例如邵武-河源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诏安-温州断裂带等,在台湾海峡西部还存在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滨海断裂带,历史上福建沿海曾经发生过几次七级以上大地震。 2、中国(东吴)最早发现并开发台湾 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称“东番”,明万历时期开始出现“台湾”名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称“东都”,后来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代称“中国台北”、“中华台北”。 三国时期的吴国为了发展海上势力,于公元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舰队一万余人,携带各种物资,乘坐百艘战船,出海寻找夷洲(台湾)和亶洲(日本),到达夷州(今台湾省)后,遭土著蛮荒抵抗,加上当地瘴气横行,条件恶劣,一年后返回大陆。卫温、诸葛直等人给台湾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自此之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直至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今天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有当初的功劳。 中国最早记载台湾的文献之一:《临海水土志》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沈莹于年至年间所著述的《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献之一。但沈莹所著该书散失不全。宋《太平御览》卷《东夷传》引用其一部份内容: 《临海水土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归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乃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馀丈,以着中庭。 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犭希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去脑,驳其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於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馀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 ……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於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丞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皆好猴头羹,以菜和中,以醒酒;杂五肉,臛不及之。其俗言:宁自负人千石之粟,不愿负人猴头羹臛。 《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书中描述了台湾的大概情况:夷州在临海郡东南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就为越国的附属。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 3、中国(隋朝)第二次收复台湾 隋末,隋炀帝为开拓流求(今台湾省)荒蛮之地,于公元年和公元年分别派朱宽、陈棱大将军东征台湾,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武汉大学教授鲁西奇研究后认为:当时流求王室很可能来自在此前为真腊(柬埔寨后崛起政权)所吞并的扶南(柬埔寨前政权),而扶南的王室则来自南印度憍陈如氏族。何蛮很可能是真腊人(隋人以为是扶南),他故意引导朱宽前往流求,并进而引发了隋征流求之役,灭亡了逃亡在流求的故扶南王族的一支,王室姓“欢斯”,国王称作“渴剌兜”,又被“土人(台岛土著人)”称作“可老羊”,意为“山王”;王后称为“多拔荼”,亦即“陀跋摩”,也是扶南国的一种尊号;小王称作“老模”,是留陀跋摩的略译;国王的一个儿子名叫“岛槌”,是“质多斯那”的略译。 4、中国(南宋)第三次收复台湾 9至11世纪,福建汉族人开始定居澎湖和台湾岛内,从事鱼商垦拓,至宋元时期汉族人在澎湖定居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南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勤政节俭,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公元年,南宋孝宗赵昚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宋乾道7年(公元年),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数千将士常驻戌守。年,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说明早在12世纪,澎湖群岛已经纳入中国(南宋)版图。 5、中国(元朝)第四次收复台湾 公元1-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镰仓幕府朝贡,因被拒绝,于是出兵征讨日本,途经流求、澎湖。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继而进取台湾,为征日本做准备。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朝在澎湖群岛设置澎湖巡检司,主官为澎湖寨巡检(九品),澎湖巡检司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要负责巡逻和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赋税等统治权。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人前往流求招降,因昊志斗失踪,只好返航,招渝流求失败。成宗元贞三年(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后经过激战,擒生口一百三十余人。年1月,“谴所俘流求人归,谕其国使之孝顺”,从那时起,中国对台以政府名义管理。 《元史·琉求传》说:“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这里的琉求指台湾)。元末顺帝年间,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汪大渊到过台湾,在至正九年(年),就其亲所见闻,写成《岛夷志略》一书说,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特产有沙金、黄豆、黍子、硫黄、黄蜡、鹿、豹、麂皮等。大陆商人将处川的瓷器等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黄、黄蜡和庞皮。可见当时台湾与大陆之间已有贸易联系,大陆往来各国商舶常经过台湾。汪大渊曾登上极高峻的峙山,观海潮,望日出。书中记述“彭湖岛分三十有六”,“泉人结茅为屋居之,人多长寿,男女皆着布衣,地产胡麻、绿豆、山羊数万成群。观此光景,泉州府百姓移居澎湖已经不少。 6、中国(明朝)第五次收复台湾 明朝建立后,仍于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澎事务,直至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予以废除。连横的名著《台湾通史》中记载:“明永乐中,太监郑和舟下西洋,诸夷靡不贡献,独东番远避不至,东番者台湾之番也,和恶之。率师入台,东番降服,家贻一铜铃,俾挂项间。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掇数枚。是为中国三略台湾之事。初,和入台,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而凤山有三宝姜,居民食之疾瘳。云为郑和所遗,则和入台且至内地,或谓在大冈山也。” 明洪武十七年(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而废除澎湖巡检司。明嘉靖四十二年(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沈有容、南居益于年、年、年、年四征台澎,成功收复了台澎,捍卫了国家主权,高文律押往北京斩首,惩罚了西方侵略者、殖民者。年将荷兰势力驱逐出澎湖,收复了澎湖列岛,恢复澎湖巡检司。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大陆人民的足迹遍布台湾岛,进入了全面开发台湾的进程。 7、中国(南明)第六次收复台湾 公元年(明末清初),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斌,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几个世纪了。自从年荷兰赶走了西班牙人占领了台湾。荷兰人在台湾实行军事管制,血腥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并以台湾为基地沿海劫商掠货,俘获华人为奴,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仇恨。 郑成功和众将领正想建立一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成功从何廷斌那得知台湾的状况,决定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公元年,郑成功开始准备收复台湾,郑军抓紧时间检修战船,探测航道。公元年3月23日,郑成功乘侵台荷军兵力薄弱(千余人)及其援军受季风影响难以赴台之机,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下由金门料罗湾出发。 四月初三,郑成功乘胜扩人战果,集兵1.2万人围困赤嵌城。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十二月初六,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两千余发,当晚破城,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六百余人。年2月1日,揆一代代表荷方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郑成功在台湾建立地方政权,推广屯田,推行先进农业工具和耕作方法;开设学校,发展海上贸易,对台湾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清朝)第七次收复台湾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对台湾的策略改为招抚,从此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议和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公元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郑经病卒、其子郑克爽年幼初立和台湾本土出现内讧之际,康熙大帝决定发兵统一台湾。年(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内种种干扰,命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总提督,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同筹谋取台湾之策略。两位受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制造战舰,练兵选将,同时派人侦察敌情,探测航道。 公元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六月二十二日,澎湖海战,清军击毁明郑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狼狈逃回台湾本岛。台湾内部震动,刘国轩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县、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从此结束了由明郑政权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终于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盛世。 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清朝末期台湾省地图 9、中国(民国)第八次收复台湾 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关于中国的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布《波茨坦公告》,再次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确定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收回被日本残酷殖民50年的台湾,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正式归还中国版图。 台湾岛工矿业分布图 10、新中国时刻准备为祖国统一 a.初期武统台湾的方针: b.现阶段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 抗日胜利中国收复台湾,但蒋介石内战失败后百万军政人员败退台湾,加上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干涉,中国建国初期失去了武统的机遇,导致如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只在宪法范畴主权统一。如今岛内台独势力依旧猖獗,民进党赤裸裸用台独教材,切香肠式搞独立,美日也肆无忌惮干涉中国台湾内政。 c.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约97%为福建和广东三波移民,南明郑成功父子首批大规模移民,清康乾时期第二波移民,国民党败退台湾第三波移民: d.闽台五缘:地缘相近(闽台一衣带水)、血缘相亲(台湾80%祖籍在闽南)、文缘相承(台湾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等源自大陆)、商缘相连(闽台商贸往来历史悠久)、法缘相循(历史上经中央授权,台湾一直归福建省管辖)。台湾80%为福建闽南移民,台湾岛内通行闽南语: e.台湾信仰源自大陆,海神妈祖、医神吴夲、武圣关公、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王爷信仰等各种信仰遍布台湾: 中国政府为了和平统一台湾,历经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十四亿中国人民支持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十四万分之一的高阳温氏发出内心的呼唤:台湾,我们等你早日回家!不管中国何时统一台湾,台湾--永远是中国的台湾!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温昌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29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