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秀娟李泽昕 祭孔与继承 年9月28日,两岸三地曾同步进行祭孔大典。 彼时,在孔子降生之处——山东曲阜正在紧锣密鼓地举行大典,数以千计的祭祀者同时诵读孔子经典;而在海峡的另一端,台湾各地40多座孔庙循古制举行祭孔典礼、“三献古礼”,共同向先贤致以仰慕和追思之情。 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祭孔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开场是由广大市民齐声朗读儒家经典,这也体现了对《论语》的学习不再只是在学校中流行,而是有更多群众自发地去了解学习。祭孔大典主要由乐、歌、礼、舞四种形式组成。为了发扬传承孔子所推崇的礼仪,乐、礼、歌、舞这四种形式都紧密围绕礼仪文化展开,呼应了礼仪中所要求的“必丰、必洁、必诚、必敬”。首先是开城、开庙,在“大成门启户仪式”之后,随着“天人合一”乐响起,祭孔乐舞起舞,也就是乐舞告祭。现如今的乐舞主要是延用了古时的佾舞。所谓的佾舞,也就是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 在嘉宾身披黄色绶带向孔子像敬献花篮之后,是大典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恭读祭文。 祭文一向是以儒家的“和”文化为中心,体现了“和平和合作”这两大当今世界的共同愿望,儒家思想的“和”文化与追求向来是一脉相承的,通过祭文去表达这一思想,也许能解决当前社会的很多疑惑。在恭读祭文之后,来宾们再次整肃衣冠,面谒孔圣行鞠躬礼。 此同时,在台北孔庙大成殿前,众多祭祀人员身着依古仪定制的各色服装,面容庄严。随着典礼的鼓乐声响起,祭孔大典就此拉开了序幕。 台北孔庙的祭孔典礼共有37道仪程,这也是目前台湾保存最完整的“三献古礼”,其中包括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上香、行献礼、恭读祝文、全体鞠躬、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焚烧祝文丝帛、阖扉、撤班等。 祭孔中最重要的议程就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性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性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即初献、亚献和终献。而初献帛爵,就是由正献官将布帛和酒供奉在香案上,同时由主祭人恭读祭文,全体参与祭典的人员对着孔子雕像作五鞠躬。而亚献和终献则是由亚献官和终献官献香献酒,其大体形式流程与初献类似。 相比大陆,台湾的祭孔仪式则显得更为专注古礼,追求按照传统的古代祭孔仪式还原出过去祭孔的场景,而大陆则更为注重从根本上学习宣扬孔儒所倡导的传统中华美德,从思想上体现对孔子的追思,对孔子所提倡的“礼”的学习传承,但在形式的表现上有所精简压缩。 台北祭孔大典 但两岸的祭孔大典都在传承古礼的基础上有与当今时代背景相融合的痕迹,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而赋予了“祭孔”古礼更为鲜活的生命。这也表现出了“祭孔”开始在民间被更为广泛地注意,更为生动地宣扬。 在台湾高雄地区,因为孔子在教育方面开创性的建设,一直流行着祭孔之后“过聪门”的风俗,期盼孩子在过了葱门拔了青葱之后能轻松应考,学有所成。近段时间,高雄又开始流行起了文化祭孔,着古装亲身体验六艺,更加直观地体验古人的高等教育方式。除此之外,高雄还专门首创了“八佾周游列国舞”,加入了旗鼓等古代元素,但一定程度上又跳脱了传统八佾舞表演形式,更能引发人们对“八佾舞”的兴趣,也对此增进了了解。 中小学生是两岸三地祭孔仪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参与团体。中小学生的参与是更为快速向社会传播“祭孔”的重要形式,也是较为有效的形式,体现出对孔子的学习研究不再只是象牙塔塔尖上的专家学者门的“专利”,也拓宽了对孔子儒家圣贤的多角度的解读。 自祭孔受到重视以来,不仅仅是山东、衢州的孔庙以及台湾、孔子后人在孔子诞辰期间会有专门的祭孔仪式,两岸三地及全球华人也都会在这一时间段,自发地进行祭孔仪式,并且不以城市大小为限,孔庙也被越来越多地在各地建造修葺。 血脉相承的《孔子世家谱》 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而年完成的第五次孔子家谱修订,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订。此谱总人数已达万人,可见孔子一族的绵延兴盛。这次续修的一大创新,便是跨越性别、民族与地域,收入女性、少数民族、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有近5万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进孔子家谱,其中台湾约有人。这本厚厚的《孔子世家谱》,是一条独特而重要的血缘纽带,连起两岸三地的孔子后人们。 《孔子世家谱》用于记录孔子家族繁衍和传承历史,主要记录了自孔子以降多年间,孔子后裔的辈分、名号、居所、迁徙、任职、子嗣等部分或全部情况。它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最早可追溯至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谱》,记录孔子家族繁衍和传承历史。 年完成修订的是年版本的《孔子世家谱》。孔氏全族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年),迄今已有九百多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谱,不过只收长支,不及旁系。自康熙甲子年后规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后因战火纷飞,社会动荡,自清乾隆甲子重修后,一百多年未再修订。年,为继承传统,勉励后人,孔族中人倡议修合族大谱,几经筹备,年编修完成了这本家谱。 《孔子世家谱》全谱分四集,卷,总计有册之多,然而编排得有条不紊,清晰明确。根据这部家谱,只要是能查考的孔裔,不论散居何地,都载有姓名、属于何户何支,甚至载有性别、配偶、学历等个人信息,并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第五次修订,由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先生提议。年10月,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前往台湾,拜会了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就续修家谱一事征得了他的同意。据说,蒋介石离开大陆后,特意带走了三个人,其中就有孔德成,以在台湾衍续孔圣人的高贵血统,也是衍续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 经族人商议修谱事宜,年3月,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在香港成立。6月,协会发表告族人书,正式开展了《孔子世家谱》第五次修订调查登记工作。补遗卷在8年12月31日停止收集孔子后裔资料,历时10年的《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后裔资料收集工作全面完成。年9月24日,孔子诞辰年之际,《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在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这次的《孔子世家谱》,共搜集多万孔子后裔资料,再合民国谱所录后裔,新谱总人数约达万,约计余万字。续修家谱过程中有一大进展,寻得了失去联系的分布在台湾屏东、龙潭、桃园等地分属20多个支派的多名孔子后裔,并全部归入宗谱。而在台湾的孔子后裔已约有人。 据说,蒋介石离开大陆后,特意带走了三个人,其中就有孔子76代世孙孔德成,以在台湾衍续孔圣人的高贵血统。 孔德墉介绍,经过0多年的变迁,孔氏后裔除西藏以外,遍布全国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遍布世界各地。早在年,孔子基金会的两位创始人谷牧和匡亚明老先生就建议孔德墉续修家谱。匡亚明说,《孔子世家谱》在各时代不断续修,修谱不能简单看作封建残余,相反,与当下人们的寻根意识契合,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孔德墉认为,正史、地方志和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三个相互补充的重要系统,“作为世界上传承最久、最完备的谱牒,《孔子世家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能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 孔子后裔孔德成及其长孙孔垂长,曾长孙佑仁。(6年9月,台湾) 《孔子世家谱》所反映出来的孔族世系,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是一条血缘纽带,将两岸三地及海外的家族成员相连,绵延二千五百余年;而孔子创立的深深烙印中华文明的儒学,是一条更深刻的文化纽带,将中华民族紧密相连。 共同文化根基的儒学 当下,蔡英文当局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企图在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关系,制造“台湾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立。然而,儒学作为两岸文化的共同根基,同根同源,影响深远——两岸文化是相连而无法割裂的。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又吸收法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不断丰富自我,在西汉至清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里作为社会正统思想,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明郑时期,儒学传入台湾。年台湾第一座孔庙和明伦堂在台南建成,标志着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开始大规模移植至台湾。郑氏政权时期,大陆一批文人把儒学和中原文化带到台湾。清朝于年设台湾府,由于官方的推动,儒学在台湾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各州县设立了儒学学宫。年,台湾实行科举制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思想作品在各个学校中教授传播。书院是在台湾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机构,讲述儒家传统思想,以及尊师重道、取义辅仁、谦恭重恕等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书院培养遵从儒家伦理道德的士人,并通过他们向社会传递儒家精神,以此确立儒学在台湾的主导地位。迄今三百多年来,儒学在台湾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与风俗习惯,并渗入台湾民众思想之中。如台湾学者陈昭瑛曾说:“自明郑到此时,儒学在台湾经历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移植与发展,已经融入了庶民生活,更是士大夫阶层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儒学在庶民生活中表现为尊师重道、孝敬父母、重视家庭、重视祭祀等等习惯,这在海峡两岸始终相同。” 台北孔庙 比如祭孔,作为重要的典礼在两岸各地举行;在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共同的重要传统节日里,人们祭祀先祖,举家团圆,共同出游。重家庭、孝道、人伦道德等儒家核心思想,已经深入民间家庭生活,成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大多数台湾民众已将儒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孝悌忠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 再如百善孝为先,谨遵孝道、慎终追远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两岸同胞对孝道的认同,也是不忘根本、团结凝聚的体现,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台南孔庙(台湾第一座孔庙) 不言而喻,儒学已成为两岸文化根基的重要部分。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意识到了精神文化的缺失,从而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又重新认识儒学,古为今用,继承发扬。 如今,两岸应大力弘扬传统儒学优秀传统思想,以及蕴涵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恋土归根等民族精神,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的挑战下,发挥儒学的现代积极因素,赋予传统儒学以当代含义。儒学主张的“和而不同”和“中庸”之道等思想,正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恢复两岸和谐的良方。 如孔子第79代裔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所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构建多角度、多维度的儒家经典文化推广平台,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以及海外的普及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48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