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权威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13049.html

如今的台湾居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在福建漳州。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呢?答案还要从这里一条叫做“台湾路”的漳州老街上寻找。

02:51

发源于龙岩山区的九龙江,缓缓流过漳州城,再有几十公里便会到达东海,成为台湾海峡涌动的浪花。自古以来,这条江海相连的航道就是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水路,把九龙江岸的漳州老街与台湾岛紧紧连在了一起。

江水滋养下的老街,曾经是漳州府衙的所在地,老府衙前的这条街就叫台湾路。

一千多年前,漳州还不叫这个名字,居住环境也非常恶劣。当时,朝廷派一对名叫陈政、陈元光的父子俩,率领军队从中原千里跋涉而来开垦荒原。面对荒凉的土地,陈氏父子不畏艰难,披荆斩棘,最终将这里建设成美丽的家园。

公元年,陈元光奏请朝廷获准开漳建州,因此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漳州老街也因此成为府衙的所在地,历经千年未易其址。

明清时期,数十万漳州人为了开辟新的天地,冒险东渡台湾。他们随身携带着“开漳圣王”神像,依靠着祖先的护佑在荒岛上开拓疆土,成就了今日台湾的繁华。

如今在台湾的居民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是在漳州。在地图上看,老街和台北也几乎是处在同一条纬线上。地理相近、气候相似、同样的街巷、同样的乡音,再加上同样浓郁的闽南生活气息,这一切都会让人们时常恍惚,自己究竟是身在此岸,还是彼岸。

从开漳到开台,“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一脉相承。漳州老街就是从这时起,成为许多台湾人心底绵延不尽的乡愁。

年,一个叫做陈永华的漳州人,在台湾修建了第一座文庙——台南孔庙,这里培养了大批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学子。

被称为“全台首学”而陈永华的父亲,就是在老街上的漳州文庙接受教育并考中举人的。这两座文庙见证了两岸文脉的同根同源。

其实不只是文庙,芝山公园、圆山、漳州寮、漳州里、漳浦厝……这些在两岸都有的地名就多达多个。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大批不愿做异族奴的台湾乡亲内渡回到祖国大陆。

在老街,有座三进的小院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故居。在这座小院,汪春源度过了他坎坷一生中最安宁的时光。在当时山河泣血的年代,老街如同温暖的怀抱迎接着远行归来的游子。

上个世纪,在两岸隔绝的岁月里,闽南地区和台湾一直保持着“官不通民通,明不通暗通,直接不通间接通”的状态,政治的隔阂也挡不住两岸一家的亲情。

在想家的日子,身在台北的老街人,凭借着对家乡的记忆绘制出一幅家乡街巷的地图。地图上的每一条小街、每一处老屋都是对家乡最深切的惦念。

今天的老街是漳州市区里一处安静的记忆。台湾板桥林家雾峰林家的祖祠——林氏大宗祠、台湾抗日英雄简大狮避难处、台湾“公车上书第一人”汪春源故居等众多古迹仿佛一条时间线,串起了老街的过往与回忆,讲述着两岸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历经痛苦的人才会特别期待安宁,历经分离的人才知道团圆的可贵。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回到了老街,回到了漳州。一条老街,记录着两岸间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也见证着新时代的两岸发展。

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五每晚20:00

CCTV4《记住乡愁》

(亚洲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0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