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台南 >镇北台记
时间:2024/8/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全国白癜风治疗专家简介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83860.html

镇北台是明万里长城上最大的烽火台,曾威震九边、闻名天下。其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并称为万里长城上的“三关一台”,历代文人、墨客多以各种文学形式对其咏叹、讴歌,留下了无数丽章和佳篇。身处长城脚下的陕西榆林,无论在风云变幻、王朝更迭之际,还是太平世道、宇内祥和之期,镇北台始终是榆林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是榆林核心的人文“高地”。今天,作为万里长城线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榆林镇北台也同样深受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游客的青睐向往、慕名访游。我也曾多次陪同贵宾、外地的客人、朋友探访登临斯地,对镇北台也情有独钟、敬意无限!

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丙午秋七月(年),万历三十六年戊申秋八月(年)竣工使用,为时任延绥巡抚涂宗濬奏请朝廷后所督建(另榆林长城三十六堡营大部分在涂公任上得以包砖、加固、增高或迁建等)并亲撰《镇北台记》以述传。明朝是中原汉民族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兴兵起义于元末乱世,成功创建大明王朝。他致力恢复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关爱百姓,情系民众,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制定施行一系列安邦定国、重振汉家文化、重塑汉家文明的政策制度。在当时可以这样说,大明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了保护农耕文化、文明,保护大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以汉族为代表各族人民免遭失败的、落后的北元势力反扑和侵扰,巩固汉明政权,明太祖及其后世继任者,在帝国北疆实行“卫所”军事防御制度,先后建立九大军事重镇,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九边”。榆林就是其中之一,“以其为绥德、延安之保障,屯戍又皆其人也,故镇曰延绥”。后犹如大明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一样,“旧治绥德,而外弃米脂、鱼河等处几百里,虏轻骑入掠,镇兵出御,每不及而返,虏得投隙焉”,也正因此实现军事防御需要,时任延绥巡抚余子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再奏请朝廷后将延绥镇大本营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从绥德徙镇榆林堡,襟吭既据,内地遂安”,延绥镇后亦称为榆林镇。

在镇北台建设以前,延绥(榆林)千里防线上,发生了不少与“套寇”的入侵和反入侵斗争,明廷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就在今天还留下许多地名以示纪念,如三捷关(斩贼关)、凯歌楼、平夷堡、威武堡等。在大明“九边”强大的军事保障作用下,明廷在与北元军事斗争中,最终实现了以战促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执政的中后期,蒙元俺答可汗主动向大明朝廷提出休战议和,并请求实行经济互市、通商贸易。榆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长城边设立了“易马城”和“款贡城”,并在延绥镇城即榆林卫城北3公里的最高处——红山之巅修筑了集烽火、驻军、瞭望敌情等功能于一体的、名为镇北台的巨大墩台。据《延绥镇志》(明.郑汝壁等纂修)描述,“因冈为台,高可九仞余(28.5米),台下为城,广一百五十六仞(米),高四之一”,台南镶嵌有“向明”、台北镶嵌有“镇北台”石刻,“层台峻堞,依凭天险,獐溪会芹水浩渺于西南,驼岭跨红山蜿蜒于东北,河山襟带上游,形胜一览无余”,“登台以望,若跻霄汉间,黄河如带,青山隐隐,美哉我大明成功之伟也”。镇北台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明延绥镇军事防御体系,它如同今天中国的核武、航母等大国利器、重器,对与敌斗争、维护安宁、保障经济往来,加强汉蒙民族的交流、团结、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功莫大焉!

镇北台从明时的“华夷天堑”到清以后的“汉蒙一家”,从军事对峙的“金城永固”到四海为一的“中外一统”,伴随了大中华历史的兴衰起伏、朝代兴替、战争烽火、和平安宁、民族团结时光,也曾亲自参与描绘了中国历史的恢宏画卷。演绎到今天,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风雨百年、屹立不倒。“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激励了多少中国仁人志士以坚强意志不屈不挠、无惧风霜、昂首挺胸、奋勇争先。永屹的镇北台更是榆林的精神象征,更能代表古往今来陕北人民、榆林人民无惧艰难、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最终凝炼为“千秋忠勇”的榆林品格。

现在,镇北台已成为榆林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是榆林的形象代表。榆林每有大型活动或走出去对外宣传,雄伟的镇北台经常会以背景或图标等各种形式展现。长久以来,但凡来榆林旅游观光、商务活动、公干出差、学术访问、做客会友的外地宾朋,镇北台应是必去之地。“不去一趟镇北台就等于没来过榆林”,其说辞上固然上有点夸大,但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镇北台在榆林的位置与对外的影响力。不到镇北台,至少可以说是,来榆林是不完整、不完美的。镇北台经年累月、栉风沐雨,曾目睹见证了狼烟四起、金戈铁马、杀声阵阵之后的易马款贡;见证了长城内外是一家、中国大地无“藩篱屏障”清廷允许汉民深入草原耕种伙场;见证了清末民初素有“驼城”雅称的榆林驼队伴随着“驼铃”声,从榆林到草原之间频繁往来而盛极一时的蒙汉贸易;见证了从当年因榆树成林而名到今天榆树稀疏少见的林木物种演变现状。今天的镇北台依然有两棵榆树在坚强的生长、生存着,用自身证明榆林之名不是凭空而来。镇北台同时也见证了诸如涂宗濬、杜文焕祖孙三代、鱼腾蛟、尤世威、张献忠、刘厚基、井岳秀、杜斌丞、张季鸾、杨虎城、杜聿明、刘志丹、高岗等一朝朝、一代代与榆林有关的历史风云人物,他们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镇北台留下了伟岸的身影和活动的场景,岁月沧桑、日月交替,镇北台已经深深的烙上了文化印记,有了鲜明的榆林文化符号和标志,成为榆林文化的标识。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镇北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文化珍宝,是国家级文物资源和文保单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万里长城(当然也包括镇北台)也是物质财富的宝库。万里长城似巨龙,长城文化滋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龙头”山海关、八达岭,“龙尾”为嘉峪关,早已在国内外声名远播、客流如潮、旅业强劲、收入甚丰。唯独“龙腰”景区即镇北台(包括红石峡、榆林卫城等)的威名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优势,与龙头龙尾景区收入相差巨大,是整个中国万里长城旅游的短板所在,也是榆林旅游不振的主因。榆林人需将“腰杆”挺起自强,推动中国万里长城这条巨龙整体腾空而起、飞向高远。仰观镇北台之巍峨雄壮,登顶镇北台远眺祖国大好河山、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仿佛历史的强音在耳边、眼前回荡、振动。“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再回到现实,长城两边是故乡、海峡两岸是一家,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百年”伟大的历史交汇期,实现百年来的“中国梦”迫在眉急、近在眼前,但西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群狼环伺、张牙舞爪,妄想阻挠中华一统、延滞大国复兴崛起、和平演变武力恫吓想颠覆中华、再次奴役炎黄子孙。此时,中国人民更需要像当年之“镇北台”这种大国重利器和“延绥雄兵天下劲旅”来强军、卫国、护民,更需要弘扬、传承万里长城的精神气概,挺起民族脊梁、万众同仇敌忾,昂首向前。今以镇北台记之,也正是时代所需、潮流所向。

附诗:

榆林镇北台高原野旷踞巅雄,四百多年卫塞鸿。万里长城蜒重隘,几烽烟燧挂苍穹。华夷天堑昔疆裂,蒙汉一家今界融。锦绣江山凭远眺,复兴大统景葱笼。

来源:塞上陕农

作者:鱼克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9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