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一家亲”关系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仍在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姚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郭晓康摄)中国台湾网12月22日昆明讯(记者张丽媛)“同根同源同思量,为养弟小渡峡航。阻隔未曾改乡音,岂容故乡变他乡。”这首《守望乡土》是姚子龙为今年台盟成立70周年征文特意创作的诗,内容写的是自己的外公。他说,最重要的是“岂容故乡变他乡。”这一句。姚子龙,祖籍台南,年出生在云南昆明,第三代台胞,云南省台联副会长、台盟昆明市总支部第一届委员会主委、昆明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10日下午,姚子龙将外公与自己的两岸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三次会亲阻隔未曾改乡音那是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为支援战争大肆搜刮台湾民众财产,姚子龙的外公施性隆一家也未能幸免。为了改变拮据的生活,抚养6个弟、妹,外公的大哥从台湾来到大陆,在上海从事牙医工作。不久之后,在家排行老二的外公也随大哥来到上海,同样从事牙医工作,大哥却基于各种原因返回了台湾。此后外公便一个人留在上海继续打拼,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会爱上一个姑娘,在大陆一呆便是一辈子。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外公也曾想过回到台湾,毕竟亲人都在那里,父母需要赡养、弟、妹需要照抚,奈何恋爱于此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外公虽已将变卖财产所得的款项寄回台湾,最终自己还是留了下来,此后与台湾亲人便是长久的阻隔,音信全无,甚至有些误会都来不及解释。直至年,外公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会亲机会。年,两岸虽还未正式开放交流,但透过友人的协助,外公与数十年未见的亲人终于在香港得以相见。然而,这次会面,亲人们却是带着满肚子的怨气而来,原来,外公杳无音信的几十年间,外公的父母和大哥均已离世,亲人们误会外公“忘本”,只顾自己在上海“过好日子”,全然不管家人的境遇,更不寄一分钱回家。所幸,外公还留着当年寄款的汇票,并解释了自己在大陆这些年并不尽如人意的遭遇,数十年的误会才得以烟消云散。其实当年外公的确有向家里记过大大小小的款,只因那时日本濒临战败边缘,运送财物的船只根本没有返回台湾,款项才没有寄到。姚子龙说,了解情况后的台南亲人也曾在90年代试图向日本索赔,但终究还是没有结果。第一次亲人会面“冰释前嫌”,第二次会面,则发生在两岸开放交流的第二年。年,外公在香港再次与亲人见面,这次姚子龙的母亲也跟去了。由于台湾的同辈亲人年事已高,所以嘱托外公的一个侄子前来相见,一方面将台湾家里的情况告诉外公,另一方面,因为知道当时外公家里的境遇不好,侄子还特地带了一些美金进行帮扶,并将外公的户口本带来,也因此促成了第三次会亲。由于拿到了户口本等资料,4年后,也就是年,外公、外婆终于可以顺利回到台湾,回到那片他思念已久的故土,圆了归家的愿。这次回台,外公足足呆了3个月之久,知道了父母葬在哪里,看到了老房子,也见了所有的兄弟姐妹。年外公患结肠癌,治疗不理想,当时在大陆做生意的堂侄子将外公病重的消息带回台湾,那一年,几位年迈的叔公匆匆赶来昆明,在外公生命的最后旅程中陪他走了一段。叔公们来到昆明后,外公虽然化疗很痛苦,但依然坚决要陪着几位叔公去昆明周边景点游览,还与叔公们用闽南话聊天。那时,他是高兴的。姚子龙说,外公中华传统观念很强,一直有“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希望自己百年后可以葬回台湾,然而,他从未明确表达过非常迫切的想要回台湾定居的想法,因为他也会牵挂大陆的亲人,两边都是一个家,永远割不开,不能抛弃任何一方。姚子龙说:“两岸‘打断骨头连着筋’,亲缘关系、血缘关系,这是大陆和台湾之间永远断不了的。”致力两岸同根同源同思量(中国台湾网郭晓康翻摄)姚子龙从小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外公是云南省台盟的元老,省台盟还在筹建时,外公就已经参与。孩童时期的姚子龙总会和外公、母亲一起参加台盟举办的各种活动。在姚子龙的记忆里,小时候外公总会不停的讲起在台湾的事,耳濡目染,自己也开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6814.html
------分隔线----------------------------